HR新手做一个模块还是多面发展
HR新手做一个模块还是多面发展,关于职场的发展来说我们都是未知的,对于未来的事情来说都是很难把控的,那么对于职场的把控需要做些什么,那么HR新手做一个模块还是多面发展,下面是相关介绍。
“副业”的价值超越原本正职?
一个闲极无聊的小公务员,每日为看不到尽头的职场晋升前途而苦恼,想着没事写点网络小说自娱自乐,谁也没想到一部历史故事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就此诞生。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高校英语教师,偶然机会之下接触互联网,并开始为其所吸引,在对技术一窍不通的前提下,凭着对“副业”的异常热情,竟然打造出了全球最大B2B网站——马云的偶发兴趣成就了阿里巴巴。由于职业的关系,我经常有机会到全国各地的企业去交流。在我认识的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中,不少人谈及其过往职业发展道路时,都总有这样的感叹:无心插柳柳成荫,原先我也没有想过会做这一行……
高瞻远瞩型Vs机会导向型
对于大部分的职业人士来说,要成为高瞻远瞩的清晰前行者并不容易,一是个人拥有的资源或技能总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化,二是事业发展上的心智成熟需要时间浸淫。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大部分职场人士都属于机会导向型。对这些职场人士来说,职场是一个缓慢向前同时需要自己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方向的努力过程。所以,现阶段的职业发展与未来阶段的职业发展有一定的承接性,但也不会是完全的相同性——在某种外力或机会的催化下,个人的职业发展在某个时间点上可能出现令人诧异的华丽转身,炒菜厨师转身成了经营者、外语老师转身成了网站CEO、公务员成了畅销书作家。
适当的“跨界”成为发展催化剂
世界正朝一个“跨界”的方向发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个人职业发展不再“从一而终”,多元化、多技能、多身份已成为职业发展的一种新时尚——谷歌公司允许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进行内部创业。正因这种支持员工发展“旁门左道”的大度,员工们贡献给谷歌的项目创意源源不断,也使谷歌为社会造就了不少创业天才。
智者总能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在保证正职工作不断提升技能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行适当的“跨界”——利用适当的条件去培养自己某种新技能、新的兴趣点或者创建新的'平台。这种技能可以是唱歌能力、娱乐大众的搞笑能力、烹饪能力、体育能力或写作能力等。这些貌似“不务正业”的旁门技能,却能在某些特殊的情境下,成为自己职业发展新方向的催化剂。
《海角七号》中“跨界”
在2008年获奖无数电影《海角七号》中,几个小人物因发展“副业”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邮差阿嘉、小米酒业务员马拉桑、警察劳马等人,在完成自身工作之余,七拼八凑组成了一个“破铜烂铁”的乐团,自娱自乐。尽管成立之初磕磕碰碰,效果不佳,但谁也没想到,一次偶然的救场之作——由于主办方的坚持,这支完全是业余的乐团参加了沙滩上举办的大型演唱会,一举成名。正如《海角七号》的电影台词所说:人只能活一回,梦想却有无数个,唯有放手一搏,才能知道机会属不属于自己……此话正是对职场跨界者“跨界”努力的最好注脚。
跨界不是一心二意,而是为了让人生多一种可能。跨界不是术业无专攻,而是为了更好开发、激发自己未知的潜力。
初入职场,人们往往雄心壮志、充满幻想与理想。并且,愿意为之头破血流,直到最后的成功或者放弃。
初入职场,人们渴望成功,并且四处拜师学艺,热衷于探寻如何才能做好工作、如何得到个人发展。
而与此同时,却忽视了对自身情况的审视,往往以为成功可以复制、优秀可以推广。急功近利的心态、加上病急乱投医的行为,导致最后离成功越来越远。
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忽视了职场发展内在的四个台阶而造成的。
第一个台阶:能干什么
初入职场时,人们往往没有经验,很容易迷茫,从而做出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行业与职业的选择。
初入职场,必须讲究差异化,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匹配的行业与职业,这个时候,要反复的多问自己几句:我能干什么?
第二个台阶:应干什么
选定了合适的行业与职业后,我们接下来必须弄明白应干什么。职场上,都有一定要求和规则。
所以入了职场后,我们要明白对应的行为规范,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这个时候,遵守规范,是为了生存而必须尽到对应的义务。
第三个台阶:想怎么干
随着在职场资历和经验的积累,人们可以逐渐累积自己的话语权,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所以,这个时候要掌握好想怎么干的一些技巧。
想怎么干,是为了他人与自己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发展,所以讲求人性化,利己则生,利他则久,才能更好的发展。
第四个台阶:想干什么
想干什么属于为了理想和兴趣而奋斗,郭台铭曾经说过:25岁到45岁,做事是为了赚钱、生存;45岁到60岁为理想而工作;65岁后,就会为兴趣做事。可见,这个阶段,才是可以追求理想和兴趣的阶段,讲究的是个性化。
人们在职场发展过程中摔跟头、犯错误,除了和搞不清楚自己处在哪个台阶有关外;也可能是,从一个台阶走到另一个台阶时,大家没有按步骤来,造成了浮夸风式的大跃进。
步子大了,就容易扯着蛋。当我们还在为了生存而尽自己的义务时,即处在一个应干什么的角色状态,就想着“想干什么”的角色,经常指责组织的大方向、系列的政策不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角色错位,遭遇职场潜规则。美的董事局主席方洪波曾经说过,成功了,人们会说你的个性造成了你的成功;失败了,人们只会评价你的个性是你失败的根源。
所以,当人们处在规范化的层面,就不要想着个性化的东西;当人们还处在差异化的层面,即能不能干的时候,就别指望他能够实现想怎么干。不同层面的角色,决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范围,你在能不能干的状态,就绝对达不到想怎么干的角色要求;我们在应干什么这样的角色规范与约束下的时候,就绝对不要去想干什么,一个是为了生存而在尽义务,一个已经到了为了兴趣做选择,所以职场发展,要遵循内在的规律,一步一步来,脚踏实地,认清自己在组织内部处在的角色,一口吃成一个胖子,急功近利的东西,一般都经不起时间的检验。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