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育儿 >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

时间:2024-09-25 06:29:48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熊孩子的存在令许多父母们备感头疼与无奈。有人说熊孩子的存在可能与地域分布有关,来详细了解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1

1、为什么国外的小孩不哭闹?

对于为什么有的地方孩子比较听话,其实简而言之:父母教育程度较高的孩子比较听话,父母自己带的孩子比较听话。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和世界上很多其他问题一样,就是教育程度低的育儿者“读书少想太多”。

总体上来说,欧美国家平均教育水平比中国高一点,祖父母不爱管孙子辈的事。这是造成“国外小孩不哭闹”印象的主要原因。

如果控制住这两个因素,对比相同教育水平、相同教养环境的中国小孩和外国小孩,中国小孩的表现还好一些。

比如父母都从事专业工作、至少一个有硕士以上学历、祖父母因各种原因(主要是签证原因)不能帮忙带孩子的华人家庭,和同样来自专业家庭的外国小孩相比,中国小孩还更好学、成熟、懂事。

即使是祖父母带的华人小孩,如果祖父母学历比较高,孩子也比较懂事。

由红脖老农祖父母带的外国小孩,也像噩梦一样。因为这种祖父母也练就了一身育儿伪科学,不比中国惯孩子的祖父母差。

2、熊不熊,看你会不会沟通

由红脖父母养育的外国小孩,也有熊孩子标志性的特点。比如不会沟通,简单粗暴,用吵闹解决问题。

说句何不食肉糜的话,我认为大部分熊孩子之所以这么熊,都是因为父母不会沟通(还有很少一部分是因为有情绪需要发泄)。

无论孩子多大,是否智力正常,其实都是可以沟通的。别说猫狗了,就是黄金鼠和小乌龟都能和主人沟通,自己生的孩子有什么不能沟通的?

一个两岁的小孩,你今天带他出去,心情好给他买了冰激凌。第二天带他出去,突然想起来冰激凌不健康,不给他买。他用有限的语言能力求你,装可爱讨好你,你都不理他。

他想起来在家里你们怎么威胁对方的:摔门、砸东西、一哭二闹三上吊——于是他也摔东西,趴在地上耍赖。你受不了了,给他买了冰激凌,然后回家打了他一顿。

于是,这个孩子学会了哭闹,也学会了打人。

两个多么有效的沟通方法,比讲道理、装可爱有效多了。(对婴幼儿来说,“我想要,真的想要”也是讲道理,人在自己语言能力的极限中,尽量用对话解决问题,都是讲道理)

作为一个更有自制力的成年人,明明可以用更好的沟通手段。比如一开始就制定吃甜食的份额(一天只能吃一种), 和小孩讲道理(讲点立竿见影的因果关系,“会长蛀牙”有点远),

谈条件(爬到山顶把热量消耗掉,就可以买),许诺未来(今天不吃甜的,明天小朋友来给你们买蛋糕)……

重点是,如果父母不给儿童达到目的的正常管道,儿童就会用非正常管道达到目的。

3、外国孩子,也有熊祖辈

关于外国养熊孩子的祖父母,说个不可思议的故事。大约在美国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很多儿童食品刚被发明出来,因为这些食品比家里自己做的食物利润高,广告商下大力气给那一代儿童植入了一个观念:加工食品比天然食品营养好。

如果祖父母成年以后没有再学习,就会致力于给婴幼儿喂加工食品。不吃燕麦,吃添加铁的麦片;

不吃全麦,吃“比棕面包更有营养的白面包”(某著名面包公司的广告语,其实是在白面包里添加维生素片);甚至不吃母乳,认为奶粉更好,因为母乳不要钱,奶粉贵,贵的怎么会不好呢(典型资本主义意识)……

这些添加食品,为了让小孩爱吃,会加入大量的香精和糖。幼儿吃多了糖会精神涣散、手舞足蹈、大喊大叫,然后又没法换回天然食品(天然食品不好吃)。

于是就造成了,很多孩子像上瘾一样无法戒断某一种加工食品,吃了就有多动症,不吃就没事,但是停不下来。

有的孩子把桶装苹果汁(添加了大量糖,不然酸的没法喝)和卡夫速食面当主食,一天到晚处于亢奋状态。祖父母还说:“看,我养的孩子多有精神,让他妈妈养就蔫蔫的。”

那根本不是有精神好吗!根本就是脱离了文明世界的狼孩好吗!坐都坐不住谈什么读书认字智力发育啊?

就算父母教育程度很高,如果家里太有钱,也会成为问题。因为会让保姆菲佣照顾孩子。

欧美的情况是人力资源少,只有上层中产以上才能雇佣全职保姆。再有钱也请不到科班出来的幼教老师,大多数还是自己养过很多孩子的中老年妇女,或者背井离乡的菲佣。

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要多熊有多熊。

保姆这个职业但求无过,带的孩子要笑、要胖、要傻皮傻皮的,父母看了才高兴。而且,很多菲佣会带来菲律宾民间的愚昧育儿观念,大概比中国农村请来的小保姆好不到哪去。

我看到的被保姆带大的孩子,都像半个残疾人。以垃圾食品为主食,六七岁不会自己吃饭,把发脾气当日常交流,思想愚昧低俗,把无聊当有趣(比如把欺负小动物、屎尿屁笑话作为娱乐)。

我看过最夸张的一个例子,五岁小孩吃饭的时候,保姆要在旁边说:“要嚼”、“喝点水”、“蔬菜和肉混着吃”。而这个孩子智力发育正常。这是因为本身教育程度不高的保姆力求表现,时时刻刻想多做工,结果把孩子教成了傻子。

4、教育程度差异,决定孩子

归根结底,是教育程度的差异,也就是信息来源,决定了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也就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下面的回答参差不齐,大家都用自己的经验说:我见过的就是这样,我见过的绝对不是这样。

这不是文化问题,任何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都有愚昧的地方。

为什么有些人有错误的饮食观念呢?

因为光看广告不看书。为什么有些人家里总是鸡飞狗跳呢?因为夫妻两人成长的环境都是鸡飞狗跳,结婚以后只会鸡飞狗跳地说话,最后养出满世界鸡飞狗跳的熊孩子。

斩断不良家庭教育给下一代的影响,也很简单,只要接受一点外部世界的'影响就行了。

现在十岁以下的小孩,祖父母是60年代成长的。全国还没解决温饱问题,让大部分祖父母过于注重儿童的吃饭睡觉,不注重提高自我知识水平,也根本没有培育独立、健全人格的意识。

那时候有什么儿童心理学?有什么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在一个把胖和扁平后脑勺作为父母成功标准的时代,有什么育儿经验值得全盘接受的?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的,明明看本书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自己不停地撞南墙撞出生活经验。

市面上育儿书籍这么多,为了将就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文字深入浅出,有图有画有录像,还是不愿意去看。

当然,这也就带出了“高等教育到底带给我们什么”这个问题。是终生学习的习惯。

就算是60年代最高级的教育理论,放在今天也过时了。一个稍微受过教育的人,就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然后认识到学习新知识的重要性。

但是,就算在很多年轻妈妈聚集的网站,也经常看到“老一辈一直是这样”、“不然以前的人怎么活的”这种论据。沉浸在自己的懒惰和愚蠢中,然后怪国民素质太低把你的孩子带坏了。

国民素质就是你。

最后说个有趣的例子。一个80多岁的东欧老知识分子(工程专业)曾经给我传授育儿经验,她的核心理论就是:“不能用你的生活适应孩子,要让孩子的适应你的生活!”

她说:“规定了4小时喂一次(婴儿),就要坚持住,一开始当然会哭,他认识到这是铁律就不哭了。”

现在的观念看来,这个理论当然是错的……大人和孩子要互相磨合,主要是观察孩子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建立规章,而不是把所有规章强加到孩子身上。

她的观念反映了二战后苏联女知识分子的性格,雷厉风行,说一不二。没有这么坚定的意志,她就没法出头。而且当时晚结婚很丢脸,她必须一边上大学一边照顾婴儿,硬是杀出一条血路。

现在,她的孙子辈也20多了,她当然不用学习最新的育儿理论。我想说的是,就算曾经思想这么先进、学识这么丰富的人,也身怀一些错误的育儿观念。

对了,她的子女都非常成功,但是都和母亲有点不合。不知道和婴儿期硬是4小时喂一次有没有关系。

对照德国人的教育,才发现我们在孩子成长期间教会孩子的东西太少了!以上这些,是陪伴孩子终生的优秀品德,能在孩子未来生活中发挥巨大的价值,请家长们牢记!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2

孩子熊不熊,取决于家长的教育

想起上次在地铁里,遇到了一个爸爸带的小女孩。应该是5岁的样子。爸爸手上提着一包画画的材料和一个包了几层的鸡排。小女孩一路上,都眼馋着看着那鸡排,询问了三次~

爸爸,我好饿~我可以吃鸡排嘛?爸爸都耐心的说,这是地铁,你吃东西的味道会另旁边所以闻到的人都饿的,等回家了就可以吃啦。那小女孩摇着双马尾和爸爸说,那可以给我拿着让我闻闻么~我就闻闻~你要答应爸爸只能闻闻呐~

爸爸递给了她。一直到下车,小女孩都握紧着鸡排,坐在爸爸腿上偶尔低头嗅嗅,没有尝试打开袋子去吃鸡排。

比起其他我所见到的在地铁上叽叽喳喳叫或者哭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小女孩和她爸爸真的是萌萌哒。

《父母的教育程度会决定孩子熊不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