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开展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在教学上的试用,给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以下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有效开展初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封闭的,学生的阅读主体意识缺乏,教师过分低估学生的阅读能力,认为学生文学修养和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作品。因此千篇一律的条分缕析成了他们惯用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如:在以前的课堂中,教师分析课文,提出问题,往往等不得学生思考,提问一两个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就干脆自己报答案;更有甚者,上成了赏析课,完全不考虑学生是否参与。这样的教学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要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实现教学相长和三维目标的过程。这样形成的阅读习惯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成长。
因此,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等,这些都要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中也指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尤其是初一新生,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务必把握住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以,面对初一学生一张张稚气的面孔,我总在开头花几节课,鼓励大家积极思考,畅所欲言。只要能大声发言,我就口头表扬;若能把问题回答正确,我就给予奖励;要是提出见解性的问题,我不仅奖励,还推广他的思维方式。渐渐阅读成了学生愉快的事,课堂上气氛活跃、轻松、和谐,学生都能大胆质疑、各抒己见,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形成。
2、积极创设情境,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材中每篇文章都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教师需在认真研讨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固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教材文章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1)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我在上《感受亲情》活动课时,用老人的口吻,读了一段老人对儿子说的话,读完后全班学生都流下了眼泪,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2)借助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教授《化石吟》时,先是播放了有关图片并加以简单的描述,学生对其有了感性认识,很快就进入了角色。(3)借助音乐,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讲授《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时,播放朗读录音时配上《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既能让学生感知课文又能振奋精神,加强对课文情感的领悟。(4)编课本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变色龙》这篇课文篇幅较长,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读完后,可能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根据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编成课本剧,学生既参与到编剧活动中,又能清楚了解文本内容,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到文学的美感。
3、课堂拓展延伸,诱发学生阅读兴趣。
这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多的一种形式。上课时,老师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抓住学生的胃口,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比如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里面对鲁达的描写独特而细致,人物性格鲜明、生动,于是我就引导学生知道《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在讲《出师表》一文时,我就引导学生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刘备、曹操等。都是个个性情各异,人人描写传神。学生的读书欲望被诱发而出,自然在课外时间去读有关名著。
4、开展阅读活动,促发阅读兴趣。
开展读书活动,营造读书氛围是很有必要的。如: (1)开展读书会,开学初,教师明确读书计划 ,并定期交流。(2)开展朗读比赛,教师可以经常开展古诗词朗读比赛,由学生自主组织,相互指导,教师监督,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的竞争氛围中,自然形成了阅读兴趣。(3)展评摘抄读书笔记,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对优秀的读书笔记在班级展览、奖评。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