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时间:2024-09-09 22:31:14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关于寒衣节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寒衣节是民间传统的鬼节之一,那么寒衣节的习俗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下面介绍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下面介绍一起了解一下吧。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1

什么叫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俗称秋祭、寒衣节,民众称为鬼头日。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中国三大鬼节。《诗经·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天逐渐冷了,人们该为逝去的亲人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农历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送寒衣的方法各地不同,一般比较简单的是把寒衣带到坟茔烧化,或者于晚间在门前烧化。比较郑重的是作封包,把寒衣及纸钱等装在里面,包封写明收寒衣者的姓字、行辈以及寄发人等,就像寄信和发邮包一样。

寒衣节的来历

寒衣节自古有之。据考证,早在周朝时,农历十月初一是腊祭日,这天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诗经·豳风·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说从九月开始天逐渐要冷了,人们该添置御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称授衣节)。不过,前代授衣多在夏历九月,日期不确定。

唐玄宗天宝二年八月下诏(《唐大诏令集》卷77),这一诏令直接影响到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由于十月刚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这一习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宋人祀先用“绵球楮衣”,后世称之为“寒衣”,不过,宋人尚无此称。

明代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的寒衣节:“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在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中,则记载有清代寒衣节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寒衣节烧什么

寒衣节要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生者习俗

民间在十月一日,不仅要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就是生者也要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妇女们要在这一天将做好的棉衣拿出来,让儿女、丈夫换季。如果此时天气仍然暖和,不适宜穿棉,也要督促儿女、丈夫试穿一下,图个吉利。男人们则习惯在这一天整理火炉、烟筒。安装完毕后,还要试着生一下火,以保证天寒时顺利取暖。十月一日,妇女忌出行。民间改善生活,山区兴吃荞面、莜面。

寒衣节怎么烧寒衣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禁忌事项

凡属送给死者的衣物、冥钞诸物,都必须烧焚,只有烧的干干净净,这些阳世的纸张,才能转化为阴曹地府的绸缎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银铜钱。只要有一点没有烧尽,就前功尽弃、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烧寒衣,要特别认真细致。这种行动虽然看来好笑,却也反映了生者对亡人的哀思与崇敬,属于一种精神上的寄托。

汉族民间送寒衣时,还讲究在十字路口焚烧一些五色纸,象征布帛类。用意是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以免给亲人送去的过冬用物被他们抢去。

焚烧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坟前进行,讲究在太阳出山前上坟。有的地方习惯在门前焚烧祭物。雁北许多地方及晋中的平遥等县,傍晚妇女要在门外放声大哭。临县旧日传有一诗:“粘纸成衣费剪裁,凌晨烧去化灰埃。御寒泉台果否用?但闻悲声顺耳来!”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对其传说效应提出了质疑。儿女们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满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换穿常服。先人的迁坟合葬等仪式,汉族民间也总是习惯在十月一日进行。

小编小结

寒衣节的时候已经属于冬天了,天气逐渐的变的寒冷,人们怕祖先缺少衣服,因此在这一天烧冥衣。在寒衣节的时候除了烧冥衣之外,还有食物、香烛、纸钱,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2

关于寒衣节的句子

一、典尽寒衣未得归宋王镃。王镃《冬暮客中》

二、家人相念寄寒衣明李蓘。李蓘《真定寄内》

三、寒衣徒自香。——王勃《杂曲歌辞·秋夜长》

四、夜魄透寒衣宋释惟凤。释惟凤《寄希昼》

五、别来无处寄寒衣宋释行海。释行海《逢舍弟》

六、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沈水袅残烟。——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饫》

七、亲送寒衣有几人宋刘克庄。刘克庄《读秦纪七绝》

八、清晓妆成寒食天,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韦庄《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饫》

九、寒衣泪落秦关雪明顾璘。顾璘《伤歌行》

十、竹深犹遣著寒衣明蒋山卿。蒋山卿《夏日田居即事(四首)》

十一、寒来无处寄寒衣。——方干《君不来》

十二、寒衣裁制楚人工宋刘学箕。刘学箕《秋池晓步败荷万柄一花挺然可爱伯益赋诗和韵》

十三、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宋之问《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十四、南宾太守乞寒衣唐白居易。白居易《赠康叟》

十五、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周邦彦《兰陵王柳》

十六、不捣寒衣空捣药。——白居易《秋晚》

十七、隔邻听得理寒衣宋沈说。沈说《闺词》

十八、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韦应物《寒食寄京师诸弟》

十九、连营未寄寒衣去宋刘克庄。刘克庄《诸公载酒贺余休致水村农卿有诗次韵》

二十、寒衣半泪痕宋刘克庄。刘克庄《蒜岭》

二十一、鬓丝那可织寒衣宋释善珍。释善珍《小雪》

二十二、寒衣著绽倩人缝宋刘克庄。刘克庄《乌石山》

二十三、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顾太清《临江仙清明前一 日种海棠》

二十四、寒衣剪就金刀冷明郭武。郭武《闺中曲》

二十五、欲送寒衣未敢裁宋王镃。王镃《征妇词》

二十六、寒衣未曾絮明蔡羽。蔡羽《捣衣篇》

二十七、就日补寒衣宋宋庆之。宋庆之《然上人还松台》

二十八、自洗寒衣漉涧清宋沈说。沈说《茅檐》

二十九、怀家寒食夜,中酒落花天。——赵长卿《临江仙暮春》

三十、淡荡春光赛食天。玉炉沈水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饫》

三十一、寒衣暑服镇相随宋杨万里。杨万里《二月将半寒暄不常》

三十二、旋收岩叶毳寒衣宋释智愚。释智愚《韬光室》

三十三、月明人自捣寒衣。——冯延巳《酒泉子深院空帏》

三十四、茅檐霜下寒衣薄宋薛嵎。薛嵎《守岁五首》

三十五、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韩偓《夜深/寒食夜》

三十六、谁家今夜捣寒衣。——宋之问《明河篇》

三十七、早已授寒衣明皇甫涍。皇甫涍《病中杂言四首》

三十八、才得有食又寒衣当代金庸。金庸《玉如意所唱小曲(讽乾隆)》

三十九、年上已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宋之问《寒食江州满塘驿》

四十、寒衣不要宽唐。——白居易《闺怨词三首》

四十一、书来先寄寒衣明董少玉。董少玉《七月寄衣》

四十二、儿寒衣芦花宋马廷鸾。马廷鸾《余氏心晖堂》

四十三、独于客路授寒衣。——杜牧《中途寄友人》

四十四、寒衣还催装宋董嗣杲。董嗣杲《吴李制属同寓富池双泉寺畏寒索饮因写真愫》

四十五、寒衣不曾具宋董嗣杲。董嗣杲《次赵屯》

四十六、别后寒衣切记添宋刘克庄。刘克庄《送仲白》

四十七、清愁诗酒少,寒食雨风多。——张镒《寒食》

四十八、寒衣补硬针宋张耒。张耒《夏日十二首》

四十九、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翊《寒食/寒食日即事》

五十、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白居易《寒食野望吟》

《寒衣节的来历和风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